在組織治理與永續人才發展的語境下,EAP(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,員工協助方案)正經歷一場角色的再定位。
過去,EAP 經常被視為一種「在員工出現問題時」才啟用的輔助工具。如今,隨著企業更重視文化建構、治理透明與員工穩定性,EAP 的角色不再只是支援,而是轉向組織系統中可預防、可追蹤、可參與的治理架構之一
🌱 EAP 不再只是支援機制,而是治理與文化的一部分
在許多組織中,EAP曾是默默存在的資源:
協助處理心理壓力、提供情緒支持、連結法律或財務資源。
但這些支援多半隱於制度邊緣,只在危機時才被看見。
而在 ESG,尤其是「S」(社會)與「G」(治理)面向日漸成為企業永續評估核心的現在,EAP 正面臨新的提問:
🧩 為什麼 EAP 需要「再定位」?
這場角色變化,源自於企業當前面對的三大現實挑戰:
【人力穩定性成為競爭關鍵】
員工不再只是勞動力,更是文化的載體與情緒的反射鏡。
若缺乏制度性支持,離職與內耗風險將難以預測與防範。
【心理健康深刻影響治理與績效】
多項研究指出,心理與情緒健康已直接影響決策效率、生產表現與團隊協作,不再是「個人問題」,而是「組織現象」。
【ESG 指標中,EAP 是可量化的制度化支撐】
越來越多企業將「員工福祉」「心理安全」「內部回饋制度」納入 ESG 年報,而 EAP 正是其中最具結構性、可追蹤性的支援工具之一。
🔄 從功能到策略EAP 的三層遞進:企業對 EAP 的理解,正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:
第一層:功能導向
EAP被視為問題處理的「輔助工具」——在壓力過大、生活出狀況時,提供心理、法律等短期支援。
第二層:架構導向
EAP成為制度的一環,擁有多元入口、使用紀錄、統計趨勢,與HR 管理節奏整合,轉化為常態運作的「內部照顧機制」。
第三層:策略導向
EAP升格為企業文化與品牌治理的一環,直接回應人才穩定、ESG 要求與外部信任,
【讓支持不只是選項,而是企業治理的底層邏輯之一】
在艾思拓的實務架構中,EAP 不只是等待問題出現後的支援工具,而是幫助企業在壓力累積與情緒失衡之前,就能提前辨識訊號、主動回應,避免陷入綽手不及的風險。
讓照顧與支持,成為日常的一部分,讓『日常沒什麼事情』成為企業穩定組織的基底。
當 EAP 被重新放回組織策略的結構中,它不只是支持,更是預防;不只是回應,更是信任;不只是制度,更是企業形象的提升。